19.5 C
Taiwan

曾經專欄:青年難覓,交流變味,70歲藝術家魚目混珠

 在前篇談〈守住交流的格〉,引發不少迴響,許多文化工作者私下表示共鳴,原因無他:形式空洞,目的混亂,專業被消耗,內容被稀釋。
 而這場混亂,近期又出現一例生動註腳,在上海舉辦的「2025兩岸青年藝術家交流展」,「青年」的定義是什麼?12位號稱青年赫見3位68-70歲藝術家入列,令人錯愕之餘,也不禁莞爾。七旬卻仍被冠上「青年藝術家代表」之名,這不只是個人無辜被錯置的笑話,更是整體活動設計荒謬的縮影。
 大陸對台文化戰略近年來將重心全面轉向「青年」,試圖以認同建構與情感連結打開突破口。但在現實中,台灣青年參與度不高,根本難以支撐起官方設想的交流規模。究其原因,不外乎:1. 意識形態對立:部分青年受台灣主流政治環境影響,對赴陸交流存有抗拒與警覺。2. 學業與職場現實:學生學期中無法隨意離校,職場青年更不易請長假投入高密度行程。3. 心理與家庭顧慮:兩岸情勢緊張與資訊混亂,讓許多家長對孩子赴陸深感不安。4. 自由度與誘因不足:當年輕人更傾向自助旅行或出國深度旅遊,自然不會選擇被控話語、節奏綁死的交流團。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單位為了完成「青年交流」的指標,只好回頭尋找「熟面孔」救場。當70歲的藝術家作品被充數時,這場交流究竟是在與誰對話?又在對誰交差?
文化交流如果只剩下「配額」與「人頭」,不但無法拉近彼此距離,反而將青年推得更遠。它失去的不只是公信力,更是世代之間原本可能建立的理解與信任。
 兩岸文化交流,應重回誠實、務實與專業為本的起點。不是逢迎,不是虛構,更不是對青年的標籤錯置,而是面對真實的心理距離與參與條件,重新設計能讓青年真正參與的方式。否則,70歲還得繼續戴著青年面具,替下一個展覽站台。那將不是幽默,而是一場制度性的諷刺秀。(資深媒體人曾經)

衍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