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 C
Taiwan

曾經專欄:《優先座事件》老婦女被起底成了年輕暴力合理化?

  「博愛座」改名為「優先座」,企圖以語意修飾來舒緩讓座爭議。之前作者就認為是換湯不換藥失策之舉。究其根本,是一場道德心證的考驗。

 果不其然,更名就在正式上路不久,又見台大畢業生踹曾姓婦人的新聞吵了又吵。事件起因於一名老婦人上車後,面對年輕人未讓座而出言挑釁。她好手好腳、有座可坐,卻倚老賣老,試圖用道德綁架他人;她的行為固然不智,但最終卻換來年輕人一腳相向。這一腳,不僅踹在婦人身上,更踹碎了社會的和諧。

 事件曝光後,輿論風向幾乎一面倒向年輕人,「痛快、活該」等留言滿版。這股情緒化的拍手聲,其實是社會憤世嫉俗的出口,也是沉默多數的退位。反對暴力的人並非不存在,只是他們不敢發聲。因為在社群世界裡,不附和就可能被圍攻;理性聲音成了被噤的少數。

 而這起事件最大的失焦,正是老婦人被起底、被獵巫、被放大審判。網民從她的口音、穿著到過往影片,一一翻出,彷彿要找出「她該被踹」的證據。當群眾享受在起底快感中,暴力本身反而被合理化。這樣的集體行為,其實比那一腳更可怕,顯示社會對暴力的感知已麻木,對人性的尊重正在流失。

 讓座原是文明的象徵,如今卻成了社會撕裂的引信。當政府用改名來逃避教育的空洞,當輿論用情緒來取代理性,當人們習慣拍手叫好而不是追問是非,整個社會的道德坐標早已偏移。

 老婦人的挑釁固然錯,但年輕人的暴力更錯。這不只是兩人的爭執,而是整體社會在道德教育上的集體失敗。我們需要的,不是新的座位名稱,而是重新坐回文明與尊重的位子上。(作者資深媒體人)

衍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