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C
Taiwan

【蘇麗春專欄】:那一年,我們一起走在空海和尚的遍路道上。 一對老夫妻踏上日本四國八十八所寺院的朝聖古道,以腳步體驗修行,用心靈尋回平靜。

 2015年秋,我們放下塵世繁務,背起行囊,走上日本四國八十八所寺院的朝聖古道。這是一段長達一千兩百多公里的行腳,也是一場走向內心的旅程。在山風、古寺與步履間,學習古德慢行邊路,靜心聆聽自己,沿著空海和尚的足跡,面對無常外境覺察自心,與人相互禮拜相互供養。

 多年前電視節目 MIT台灣誌(註)曾經介紹花蓮的日本移民村與佈教所「慶修院」,這是一個放在我心上很久、很想前往的所在,2014年2月終於走訪。

  後來在網路上看到小歐的遍路書與插畫頁、看了賴勇全在背包客棧的貼文等等,因而初步對於四國遍路有點認識,我一直喜愛古老寺院的建築與佛菩薩石雕、也一直景仰祖師大德修行者的一步一腳印,更相信佛法的學習是為了轉煩惱為菩提。

  雖然了解佛教長遠年代流傳各地區,結合當地的文化宗教信仰與政治勢力, 多少會有所改變或參雜。不過空海和尚的大智慧 ,由唐時帶回的影響在四國鄉下樸實演示於生活中的種種,因而成就一條1200多公里由88座道場連結的遍路道大遺產,深植在我心中產生了一定要親自體驗的念頭。

  一直在修行路上跌跌撞撞的我,若能利用這麼一個漫漫旅途行腳,我想是很能在點點滴滴的步步歷程中認識自己的,雖然我曾想獨行遍路,不過,與配偶一起,或許也更是必要的增上功課 。

  在網路上請教一位有經驗的遍路前輩如何準備。她的回答:「如果對日本不了解、日語不通的行走遍路真的就會困難些 ! 我建議可以組團4-6人由先達帶領會較輕鬆 ! 」;的確 ,不曾到過日本而且不懂日語的我要徒步行遍路是有難度 ,但我自行前往的心意已定,看了勇全的日語拼音小抄,更好像找到了難兄難弟也就不擔心了,於是2015 年4月在臉書加小歐及賴勇全為朋友之後,開始了我認直負責任的旅程計畫與準備。

  感謝臉書社群專頁:四國遍路同好會、四國遍路分享處、四國遍路之旅、四國遍路追尋空海大師的足跡等等眾多先行者大方無私的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準備工作以及一路上的酸甜苦辣 ;感謝小歐、言殷法師 、林佑哲、Josie、徐慕達、佐野先生等等網上好友對於我的問題詳細回答。

  因此,老人版區打遍路的計畫書初步成形 , 2015年10月15日出發從第一番靈山寺走到第四十番觀自在寺,約600公里(隔年春秋季再度上路,完成1200餘公里的遍路滿願)。

  我期待自己用平等心面對遍路上的各種無常境界,盡力做好照顧腳下每一步,照顧心上每一念。

  與世尊同行, 與大師同行,與上師教示同行。歸敬三寶。

  「四國遍路」( 也簡稱「お四国」) 指的是從第一座德島的靈山寺到第八十八座位於香川的大窪寺一條約1200多公里的環形朝聖道,可以順打,也可以逆打,起源和空海和尚有關。

  空海出生於四國讚岐(即香川縣)豪族 ,自幼學習漢文和中國古籍,因隨沙門修持【虛空藏求聞持法】 而成就密法,之後為留學僧至唐依西安青龍寺真言密宗惠果大師學習佛法,返國時帶回許多佛教典籍、佛像、法器等等 ,創立日本真言密教,開設高野山道場,受天皇、貴族器重與全民尊敬。

 空海受賜法號遍照金剛,地位崇高,仍遵佛陀遺教,常回四國開基或整修寺院,徒步環繞邊路靈場苦修,巡錫各地教化幫助居民而形成四國遍路的原型,距今也有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了。

 早期的徒步遍路是出家人的苦修方式,後來有了宥辨真念和尚親行二十餘回、發行【四國邊路道指南】、【四國遍禮功德記】等導覽介紹,帶動庶民為了修行或為了破厄或為冥陽祈福等因素而進行遍路。

  原本遍路是神聖的修行之旅,尤其真言宗弟子認為一生至少要走一次,當年跋山涉水交通不便,加上野獸出沒,醫療缺乏,非常危險。 因此,遍路者頭戴有同行二人種子字與偈文(迷故三界城 悟故十方空 本來無東西 何處有南北)的菅笠 ,穿著入殮的白衣白褲誓死如歸,持金剛杖與大師同行。當地居民也會溫暖地接待遍路者,四國遍路的傳統一直被保留到現在。

  現今的遍路道源於1961 年荒木戒空出書將八十八座靈場依順時針順序賦予不同的境界與意義如下,也普遍被接受流傳:

  德島縣 (阿波 ) 發心的道場 23 座~~起心動念 , 開始行動

  高知縣( 土佐 ) 修行的道場 16 座~~加強精神的訓練

  愛媛縣 ( 伊予 ) 菩提的道場 26 座~~轉煩惱 ,開啟智慧覺性

  香川縣 ( 讚岐 ) 涅槃的道場 23 座~~來到解脫的境界

  括號內是一八六八年以前封建時代的令制國名,就四國來說,之前的國境與今日的縣境一致 。和日本的其他地區相比 ,四國至今仍常會沿用舊稱。

  而四國遍路除了是宗教的修行法門之外,也成了現代人的一種自我修練方式、遍路道上盡是豐富的自然風土、溫暖人情、歷史文化和佛教文物。不論走全程或區打都可以感受人與人之間相互禮敬、相互供養的温度。感受人與面對大自然變化之間的包容 、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大師的教化與德澤。

  有人是為了祈求病氣痊癒、身體健康、家內安全 ; 或有人是供養親族 ; 或是為了讓心靈充實、提昇自我 ; 也或者是喜歡登山健行 ; 或只是一種觀光方式,人有各種各樣,就會有各種不同的目的,不過遍路對現代人來說,走過之後不會僅僅停留在觀光旅遊的層次,而確實會達到或多或少的內省與療癒的作用。因此走過的人都得了輕重不同的「四國病」,常常想著要回到遍路道上。

  這條千年古道隨時歡迎所有的人,當地的志工編印地圖、維護道路、設置路標與指路小紅人貼紙,讓來自各國各地的遍路者循著指示往寺院前進。

  行遍路不是在遍路道才開始,而是在出發前就開始了。1200 多公里的負重徒步,必先在心態與體能上有所訓練,首先能夠將家庭家人或工作責任放下,專心的背起行囊說:我要出門數十天,這確實不是很容易的事。能過平安享受寺院間移動過程的一切,不是僅勞累苦撐,真得先下點體力、腳力與意志力的培訓功夫。不過,遍路給的功課如人生,有時也很難預作準備。

  很少出國旅遊的我不諳日語,行遍路前沒到過日本。平日也少長時負重徒步旅行,在這老老的年紀有幸知道空海和尚與四國遍路 、有幸得到很多資訊與協助,就這樣用自己能承擔的慢行方式區打遍路,朋友都說是苦行,我卻樂此不疲。

  實在是離開了一成不變的舒適圈,進入遍路道的極簡生活中,面對各種變化多端的情境時,自己粗細情緒的反應是否仍然急躁與被主觀意識纏縛 ; 轉念的快慢與是否如法 、內觀是否坦白與真誠等等 ,有太多的機會審察和修正自己了。

  每天醒來,我都默念梅村一行禪師教的: 「醒來我微笑,全新的一天,願覺醒生活、慈眼視眾生」。

  關於步行,禪師曾說過:「注意腳底與地面的接觸,配合呼吸和步伐,我們安住於每一步,享受每一步,讓每一步帶給我們滋養和療癒。我們學習時時刻刻都以這種方式步行,無論目的地是遠或近,即使只是走兩三步。我們都修習行禪。看著周圍的花草樹木、藍天白雲,傾聽鳥兒美妙的歌聲,感受清風微涼的吹拂,覺察生命是如此的美妙、開闊,充滿生機。」

  我常懷念曾經見過禪師安然步行於日月潭小坡的樣子。

  是的!我感謝可以平靜安樂地步行在遍路道上,生命如此富足,這是真正的奇蹟。【結語】

  走遍路是道中修行,沿路佛菩薩石像與大師堂屋矗立,隨意某個轉角都可能是悟道處。走完遍路,並不意味著旅程結束。

  真正的修行,或許從回家的那一刻才開始——當我們重新面對日常的煩瑣與無常,是否仍能記得那條山路上的寧靜?

  那一年,我們在四國徒步遍路,誦了一場雙手合十一無所求的祈禱。如今,每一次深呼吸、每一個腳步,依然是與大師同行、與自心相遇的續行。

 註: MIT台灣誌花蓮吉安日本移民村那一集節目裡介紹- 「慶修院 」: 在那片原為阿美族聚居 ,本名「七腳川」的土地上。因1908年的「七腳川事件」,阿美族人被迫遷徙往鯉魚潭或台東之後,日本政府招募了以四國吉野川沿岸為主的農民於當地設立了第一座官營移民村「吉野移民村」。為了安撫前來開墾 ,且必須面對颱風、傳染病、野獸侵襲及思念故鄉之苦的日本民心,並期能提供一股讓移民安定的力量,遂於1917年籌建屬於日本真言宗高野派的「吉野布教所」 即現今江戶風格的「慶修院」,沿著慶修院的院牆,有所謂的「八十八石佛迴廊」,這八十八尊石佛相傳是當時日本移民循弘法大師足跡-「御遍路」 行腳四國的八十八所寺院請回的。供在地的日本信徒參拜,以祈求平安,祛除病厄…。

 事件已過百年,不論是殖民者、移民者或原住民,都曾在這片恬靜宜人的土地上留下了痕跡,而在此縱横的阡陌之下更有著引人入勝的歷史脈絡。

(作者為佛弟子。著有<四國遍路慢行>一書)

作者夫婦沿著空海大師的足跡,尋回久違的平靜與慈悲。(蘇麗春提供)
作者用平等心面對遍路上的各種無常境界,照顧自己、也照顧別人,途中為一位獨行的日本遍路人處理腳起水泡。(蘇麗春提供)

衍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