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C
Taiwan

中山醫大領軍跨校生技媒合會 推動科技園區生技島願景

 記者葉志雲/台中報導

  台中中山醫學大學慶祝創校65週年,11月14日在福華飯店舉辦2025生技健康跨校研發成果發表與技術媒合會,與大南方科研平台盟校高雄科技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共同展示十多項生醫技術成果。活動邀請台中市府、中科廠商、生技和醫療體系及多所大學代表出席,展現中部產官學研整合的研發量能。

  活動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及台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指導,並獲國科會科研產業化平台計畫支持,聚焦AI智慧醫療、醫材應用與營養保健三大領域。透過技術發表、專題講座與媒合交流,企業能在同一場域快速掌握跨校最新研發成果。包括台中市經發局產業及青年發展科長黃麗蓉、台灣科學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中區辦事處長賴明志、台灣生技醫療照護輔具協會理事長呂溪賓、大南方科研產業化平台執行長彭聖偉、中興大學產學研鏈結中心主任張健忠及中國醫大產學長林殿傑等到場參與,展現推動跨域合作的高度重視。

  中山醫大副校長宋賢穎表示,今年適逢65週年校慶,特別將展示場域移至校外,希望強化學校與區域產業及投資生態系的連結。他指出,這次與一流學府共同發表的成果,呈現跨校研發從雛形到逐步成熟的過程,也期待企業參與能加速創新技術轉化為可落地的產品與服務。

  產學長吳鴻明表示,生技媒合活動過去多集中於北部,中山醫大此次率先在中部整合四校能量,希望在國科會與市府支持下,使中部成為串聯南北的生技合作樞紐,進一步與北部及南部協同發展,邁向「科技園區生技島」願景。

  本次亮點包含多項跨校成果。其中,中山醫大講座教授李茂盛與中興大學合作的「不孕症胚胎篩選技術」,能協助挑選具著床潛力的囊胚,被視為改善體外人工受精(IVF)選胚缺乏量化標準的潛力技術。該校醫學系教授黃相碩與中國醫大合作的「中風患者復原創新技術」,則展現兩校在神經復原領域的合作進展。

  AI醫療領域也呈現多元布局,包括中山附醫醫師王博輝提出的卵巢腫瘤「多面向並聯AI判讀」系統、中興大學特聘教授張健忠的「AI分子指紋識別平台」,以及中國醫大教授蔡嘉哲提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清檢測技術,均展現AI於臨床輔助判讀上的多元應用。

  在醫材創新方面,除了有高科大團隊提出的「生物塑膠2.0:塑速消失」展示永續材料,中山附醫醫師林聖傑亦發表「鋼絲旋緊器」與「複合功能手腕固定板」兩項發明,針對傳統固定術耗力大、穩定度不足等問題進行改良。營養與保健技術方面,中山醫大視光系教授林培正提出的「視覺保健創新研發技術平台」展現研發能量,並以促進淚液分泌的「金皇一號藥用石斛」獲第17屆國家新創獎。

中山醫大領軍舉辦跨校交流,促進技術合作與產學鏈結。(圖:中山醫大提供)

衍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