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 C
Taiwan

曾經專欄:從普發一萬到前瞻八千億的財政迷霧

 當政府稅收超收、普發一萬所帶來的爭議,民眾憤怒與興奮齊發之際,卻也好奇,這錢怎麼來?為何多收?而在另一端,8800億的「前瞻計畫」鋪天蓋地,卻像一場穿越多年仍未抵達的旅行也有所質疑。人民困惑的是,政府說得響亮,為什麼我們卻感受不到?

  台灣近年來稅收「超收」,2022年甚至突破4500億元。表面看來是經濟亮眼、企業獲利,實則反映稅制設計與通膨效應下的結果。問題是,當「超收」成為事實,最後立法院選擇用「普發現金」作為回應,雖能短期內紓解民怨,卻也揭開一個更大的問號,財政決策,是買掌聲,還是建構未來?

  普發一萬,看似人人有獎,實則忽略貧富差距與公共投資的長期意義。短效、撒錢式的政策,究竟是回饋人民,還是用人民的錢穩住選票?人民要知道的是,錢不拿,政府也要說說如何落實建設出處。

  與普發形成對比的,還有,早就編列卻未清楚說明去向的8800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預算。前瞻這個美麗的詞,在實務上卻經常變成各縣市各自搶案,變成「補助遊戲」,形成建設項目碎片化,效果難集中。例如預算用在說明會、公關品、影片、包裝設計、網站美編,那麼建設成果呢?

  公共資源應該用來提升全民生活品質,而不是讓財政成為政府的提款機,或選戰的加油站。從一萬現金的短期普發,到八千億工程的空中樓閣,這一切不是不合理,而是有沒有誠意、透明化和效率?人民不怕沒錢,怕的是亂花錢;不怕短期沒感受,怕的是長期被忽略。(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衍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