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近期的選戰與社會風向中節節敗退,不少綠營人士試圖將問題歸咎於《普發一萬》的政策操作,似乎只要把這筆錢「發得不夠聰明」,就能合理解釋人民的不滿。但這樣的說法,不但輕忽了台灣人民的政治判斷力,更暴露出民進黨核心思維的傲慢——他們以為錢可以遮蔽制度失衡的陰影。
事實上,人民不是不想要普發,而是對一個「只在選舉時發錢,平日卻視民意如無物」的政府,感到厭倦。這是一種深層的失望,不是補助能解決的,也不是輿情操作能掩蓋的。
比起《普發一萬》,民進黨真正的致命傷,是賴清德給人那種「鬥爭成性」的政治文化印象。凡不與我同者,即視為敵。對內排斥異己,對外畫地為牢,讓社會越來越缺乏對話空間,甚至使中間選民感到窒息。這種高度對立的治理風格,不只讓人對政治厭煩,更削弱了民主的內涵。
更令人憂心的,是司法的政治化。從選後以來的延押、搜索、偵辦案件來看,許多人民不禁讓人懷疑所謂「轉型正義」,是否早已變質為一種御用司法。選擇性辦案、政治性延押、乃至利用社群與媒體作輿論審判?讓人民對司法的信賴一再下滑。
當罷免成為報復的工具,而不是制度的自清;當選舉成為權力再分配的表演,而非政策競爭的場域,人民自然會選擇拒絕投票,或直接投下反對票。
賴清德或民進黨內部也許仍會說服自己,敗選只是一時的風向、一次失策。但真正讓人民失望的,是一種長期累積、卻從未被反省的傲慢:把選舉當成提款機,把人民當成附和者,把權力當成獨佔品。最後是人民在罷免執政黨,非民進黨罷免異己。(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