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志雲/台中報導
中華華人茶文化協會總會籌備會及中華華人茶文化協會,8月20日於台中市西屯區大隆路舉辦「第三屆華人工夫茶師評鑑」,共有20位熱愛茶文化人士參與,爭取成為華人工夫茶師。
本次工夫茶師評鑑在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指導下,由中華華人茶文化協會主辦,並得到壺麗舍、有孚堂、樸園茶廠、太糧倉茶葉、捻茶香茶廠等單位及愛茶人林雲珍、陳美麗、宮潤文贊助。評審團陣容,禮聘包括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推派中部分場黃正宗分場長及禮聘前分場長郭寬福負責茶湯表現;故宮國寶級大師周良敦老師評定禮儀風範;協會前副會長呂柏儀老師擔綱茶席美學審查;最後由華人工夫茶法創始人邱錦子老師負責任整個儀軌總評。
中華華人茶文化協會指出,這項評鑑分為筆試與術科,筆試涵蓋工夫茶文化、歷史與茶學知識;術科則考驗參賽者的實作能力。本屆指定茶款包括凍頂烏龍、文山包種、紅烏龍、東方美人等10種,採抽籤決定題目,最終題目為以「炙茶壺泡茶法」沖泡凍頂烏龍及「蓋碗悶蒸茶法」沖泡文山包種。
中華華人茶文化協會創會理事長邱錦子表示,協會自前年首度舉辦以來,反應熱烈,今年邁入第三屆,期望透過制度化評鑑與培訓,推動茶文化傳承。報考者須完成20小時學習課程方能參加初階評鑑,通過後再挑戰中高階,合格者則可獲頒工夫茶師資格,且具備對外授課能力。
評鑑結束後,四位評審依序講評。周良敦老師提醒茶人進退場須面向評審,放杯時要避免手碰杯口,展現莊重禮儀。黃正宗老師指出,茶湯需保持濃淡一致,部分參賽者卻因緊張而表現失衡。郭寬福老師強調茶湯滋味若過淡會扣分,需展現濃稠感並避免茶渣,並肯定有參賽者在二、三沖時就能及時調整。呂柏儀老師則表示,本屆茶席整體美學展現細膩,值得嘉許,充分詮釋茶文化品味與意境。
邱錦子總會長最後分享表示,推廣茶文化是一條漫長而不容易的道路,茶文化不同於營利事業,難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但卻承載歷史、禮儀與人文精神。中華華人茶文化協會將持續以推廣與傳承為使命,讓華人工夫茶精神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
-1024x68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