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專欄:如果李洋是運動部長 賴政府的政治算計與社會疑慮

0
411
近日盛傳東京奧運羽球金牌得主李洋(左),可能成為新設「運動部」的首任部長。

 近日盛傳東京奧運羽球金牌得主李洋,可能成為新設「運動部」的首任部長。消息一出,社會輿論嘩然,支持與反對聲浪並起。然而,這場討論背後,實際折射的是台灣政治運作的一個老問題,部長究竟該是專業領航者,還是形象代言人?
 顧立雄出任國防部長時,外界批評他不懂國防。如今,李洋若真出任運動部長,也會面臨不懂行政的質疑。兩者的共通點在於,部長職務往往是政治性大於專業性,真正政策推動多依賴幕僚體系。換言之,誰坐在部長位置或許不是最關鍵,問題是部會是否有能力落實改革。
 從賴政府角度來看,邀請李洋入閣是一張年輕形象牌,因為他是兩屆奧運金牌得主,年僅三十歲,象徵新世代力量與清新氣息。然而,形象只能換得短暫掌聲,若沒有後續改革成果,最終可能演變為「花瓶政治」的典型案例。
 台灣體育界長年為人詬病,體協黑箱、資源分配失衡、基層支持不足。民眾對體育改革的期待極高,這也是為何社會直覺反應是懷疑與不安。李洋雖具運動專長,但能否駕馭龐大的行政體制?能否突破舊有利益結構?這些才是攸關他能否獲得認同的關鍵。
 三十歲的李洋,正值運動員黃金時期。若此刻轉身投身政治,將面臨雙重風險。一方面,他可能失去繼續累積運動成就的契機;另一方面,若表現不如預期,還可能損耗個人聲望,成為政治消耗的犧牲者。這對一位年輕運動員而言,未免「好高鶩遠」。
 李洋是否出任部長,或許並不是最重要的議題。真正的關鍵是,賴政府是否準備好推動實質性的體育改革?如果只是將部長職位當作一張形象牌,終究無法回應社會期待。台灣不缺光環人物,缺的是能夠帶來制度變革的領導力。(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