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海人生未來事》鹽境凝視海洋文化藝術跨域創作展 國資圖9月登場

0
205
《海海人生未來事》鹽境凝視海洋文化藝術跨域創作展邀請卡。(圖:中科大設計學院設計創意中心提供)

 記者葉志雲/台中報導

 由國立台中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創意中心策劃的《海海人生未來事》鹽境凝視海洋文化藝術跨域創作展,將於9月10日至10月19日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2樓藝文走廊展區登場。本展覽獲得海洋委員會114年度海洋文化領航計畫補助,以台灣傳統天日曬鹽文化為核心,邀集三位藝術家透過「鹽境凝視」展開跨域創作,從物質實驗到影像記錄,再到數位互動,重構海洋文化的記憶與未來想像。

 中科大設計學院設計創意中心指出,展覽名稱「海海人生未來事」立基於閩南語文化中「海海」所蘊含的生命哲思,透過「未來事」與「未來是」的雙重指涉,同時探問存有的本質與實踐的行動,以藝術創作為媒介,開展海洋文化的創新表現形式,為台灣「用海」智慧開創當代詮釋的新視野。

 本展覽透過三位藝術家的跨媒材創作,從時空紀錄、物質探索到數位轉譯,構築出立體的「鹽境凝視」系統。其中邱旭蓮的《海海流影》影像詮釋—紀實攝影的時空紀錄,從台灣沿海鹽田出發,凝視這片與海洋共生的土地。作品透過攝影構築「慢時間」的觀看場域,捕捉勞動節奏、光影變化與鹽晶結晶中緩慢生成的時間痕跡。當鹽田文化逐漸淡出日常生活,攝影成為召喚人地關係的感知實踐——讓我們得以在一顆顆鹽晶的靜默中,以時間的縱深,讓鏡頭成為觀看與思考的緩慢載體。

 侯純純的《海海鹽晶》物質探索—鹽晶結晶的實驗藝術,係從台灣製鹽的「用海」智慧出發,凝視海水分子從液態到固態的轉化奧秘。作品透過獨創的「鹽晶技法」探索物質變化的視覺詩學,在溫度、濃度與時間的控制中,捕捉海水結晶生成的偶然與必然。黑色載體上晶瑩剔透的白色結晶,創造出如水墨暈染般的層次變化,時而如煙雲繚繞,時而似山巒疊嶂。這些實驗性創作並非刻意追求具象或抽象的表現,而是讓自然法則在可控與不可控之間找到最自由的表達。當製鹽技藝逐漸消逝,鹽晶創作成為重新詮釋海洋文化的藝術實踐。

 顏惠芸的《海海心流》數位轉譯—AI互動的文化體驗,則從台灣鹽田文化故事進行想像的展開,凝視傳統智慧與當代科技的交融可能。作品透過AI技術構築「未來時間」的互動場域,將製鹽產業背後的人文故事轉化為沉浸式的數位體驗。結合MBTI 16型人格特質與鹽田主人的生活情境,創造出個人化的文化探索旅程,啟動一種參與性、體驗化的觀看方式。這套互動裝置不再只是展示資訊,而是承載文化的溫度與人性的複雜,透過虛擬情境、選擇機制與即時回饋,邀請觀者沉浸於角色扮演與情境思考之中。

 中科大設計學院設計創意中心指出,在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領航計畫支持下,本展覽承載著搶救與傳承台灣海洋文化的時代使命。策展團隊深入嘉義布袋進行田野調查,親訪鹽場關鍵人物,搶在丹娜絲颱風7月6日登陸嘉義、造成120年來首次登陸嘉義的災情前,及時保存珍貴的口述歷史與現場紀錄,更凸顯文化搶救工作的急迫性與重要價值。

 從傳統鹽田的實地踏查到當代藝術的跨域創作,從物質實驗的微觀探索到數位科技的未來想像,展現的不僅是三種不同的觀看方式,更是對台灣「用海」智慧的多重詮釋與深度思考。透過邱旭蓮的時空紀錄、侯純純的物質探索與顏惠芸的數位轉譯,觀眾將在這場跨越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對話中,重新發現海洋文化的當代意義。

 ● 展覽資訊

名稱 | 海海人生未來事:鹽境凝視海洋文化藝術跨域創作展

展期 | 2025年9月10日至10月19日

地點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2樓藝文走廊展區

開幕 | 2025年9月11日(四)上午10:00

導覽 | 2025年9月11日(四)上午11:00-12:00

顏惠芸作品。(圖:中科大設計學院設計創意中心提供)
侯純純作品。(圖:中科大設計學院設計創意中心提供)
邱旭蓮作品。(圖:中科大設計學院設計創意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