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專欄:柯建銘不主動請辭下台 打的是老派算盤?

0
150

 大罷免大敗,站在第一線的黨團總召柯建銘,理論上最有機會以失敗負責、主動請辭,為黨留下一個體面的背影。然而,他選擇不走這條路,反而強調任期到明年二月,堅持不退。這背後藏著什麼算計?

  柯建銘的第一層理由很清楚,黨團總召任期一年,沒有中途罷免的設計。他靠著制度合法性,築起最堅固的防線。表面上是守住規矩,實際上是讓「逼宮者」沒有正當程序可用。

  在政治圈裡,請辭,不是一件光榮的事。但國會黨團總召不同,他不是「行政責任」,而是「黨內角色」。柯若自動請辭,等同承認自己是大罷免失敗的「戰犯」。這與他一貫「老戰將、老狐狸」的人設衝突,他寧願讓人罵死撐,也不願留下因失敗下台的標籤。

  柯建銘三十年在立院,派系經營盤根錯節。他深知,若一旦請辭,籌碼歸零;但只要還在位,他就是談判桌上的一張大牌。對資深政客而言,手上的權力較實在,面子反而是其次。對柯建銘而言,「請辭」會被記住是因失敗而退;「任滿」則能被敘事為自然交棒。政治人物最怕的是留下被迫的印象,他寧願硬拖到2月,換來一句「任期屆滿」,也不願背上失敗下台的罪名。

  柯建銘沒有選擇優雅請辭這條路,而是走向守到最後一刻的老派算盤。他計較的不是當下輿論的觀感,而是政治語言裡的註腳,我不是被拉下台,而是任期結束。(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