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郁婷,本該在世界拳擊總會(WB)首次主辦的世錦賽舞台上,再度展現實力。然而,檢測報告早已送交,世界總會卻始終不回應。台灣拳協以保護選手為由只能選擇缺席。這不僅是程序的延宕,更是一種遭到變相的封殺。
對於剛成立的 WB 來說,林郁婷是一位高風險選手。因為她曾捲入性別檢測爭議,國際媒體高度關注。她一旦參賽,無論勝敗,都可能再次掀起外界對制度的質疑。於是,最「安全」的處理方式就是:不駁回、不准許,只是默默拖延。如此一來,世早拳總不必承擔公開拒絕的責任,也不會被扣上歧視的帽子,更能把風險推回給時間與賽程。
相較於明確的拒絕,拖延更顯冷血。拒絕,至少給選手一個清楚答案,或許還能尋求法律、仲裁、輿論救濟;但拖延則是讓選手無聲無息地錯過比賽,連爭取的機會都被掐斷。對選手而言,備戰數月,卻在等待中被剝奪舞台;對組織而言,則能避免任何正面衝突。這就是拖延的殘酷:它讓一切看似合乎程序,卻實質上達成了最狠的封殺。
不過令人質疑的是,過程中,台灣這邊有沒有人真正拿起電話,直接向世界總會追問進度。「報告已送交」、「尚未獲回應」,卻只有冷冰冰的書面往返。當世界總會選擇拖延,台灣端若只是坐等答覆,豈不是坐以待斃。
國際運動賽事最強調「公平競爭」,但 WB 的做法恰恰暴露了制度的黑箱。沒有明確的回覆,沒有公開的審查進度,連「報告是否合格」這樣的基本問題都無從得知。在這樣的制度下,選手成了犧牲品,協會成了無力者,而真正掌握權力的組織,則用「拖延」作為免責的工具。
拖延,本是行政上的瑕疵,如今卻成了最狠的封殺。而當台灣有沒有一個人敢於直接敲門追問?這場沉默也就成了合理的被封殺。(作者拳擊手也是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