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邵英傑 / 台南報導
記憶的歸處是心靈的港灣!70歲的謝O全先生,退休後最大的日常樂趣,就是走進西港圖書館翻翻報紙、借幾本喜歡的書籍參與圖書館不定期舉辦的活動。然而近期他開始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忘記熟悉的路,動作也變得緩慢。確診失智症後,家人擔心他獨自外出發生意外,開始限制行動,只在偶爾陪伴下回圖書館。對謝先生來說,圖書館不只是知識的殿堂,更是他退休後的生活重心與心靈港灣。
西港圖書館館長蔡采真,深知失智症對家庭的衝擊——因為她的父親,也曾走過這段路。於是在114年,她響應西港衛生所的邀請,加入失智友善組織,讓圖書館成為一個不僅能借書,還能讓失智長者安心停留、參與活動、與社區保持連結的溫暖空間。她說:「所有的人尤其失智症患者最需要的,是被理解與溫柔對待。」
失智症病程雖不可逆,但只要有安全的環境、友善的眼光,以及家人或志工的陪伴,長者就不必被孤單包圍。西港區衛生所呼籲更多社區組織、店家與居民,一同加入「看、問、留、撥」的友善行動—多看一眼、多問一句、多留片刻、多撥一通電話—為長者築起理解與包容的防線,讓每一位失智長者和家屬,在熟悉的社區裡都能找到支持與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