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在京華城案中,以7000萬元交保。這筆金額,是台灣司法史上罕見的高額,不僅瞬間吸引社會目光,更迅速被轉化為一個政治符號。
保釋金原本是為了確保被告不逃亡、不串證,並非懲罰。但當金額高達7000萬時,社會難免聯想,這是否等於暗示案情重大?「無罪推定」在法庭上是原則,但在輿論場卻變成一句空話。數字本應是中性的,卻因過度龐大,讓司法背上了「未審先判」的矛盾。
從政治效果來看,7000萬反而給了柯文哲舞台。他可以把自身經歷包裝成「遭司法打壓卻不低頭」的故事,重新凝聚小草的支持。對於一度動搖的支持群體,這不失為一次再集結的契機。換句話說,保釋金雖然限制了柯文哲的財力,卻釋放了他的政治能量。
對國民黨而言,柯文哲原是競爭者,但如今的處境卻提供了另一種可能。藍白雙方都能藉此放大「司法不公」、「綠營打壓」的論述,短期內形成「共同敵人」的連結。藍白合作未必因此成局,但至少在話語上站在同一條戰線,對民進黨形成壓力。
民進黨或許會認為,司法行動能安撫支持者,展現「清廉執政」的決心。但這樣的操作,一旦被社會認為有政治味道,長遠來看將消耗中間選民對司法的信任。對綠營而言,這是「穩住基本盤」與「流失公信力」之間的兩難。
7000萬對柯文哲是重新凝聚的號角;對國民兩黨是短暫合作的契機;對民進黨,它是司法獨立與政治操作之間的考驗。最終,受傷的不只是個別政治人物,而是社會對司法的信任感。當數字變成標籤,台灣的法治難免蒙上陰影。(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