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浪潮下的在地答案!「天下城市高峰論壇」饒慶鈴提出慢經濟突圍策略

0
5
因應全球關稅浪潮衝擊供應鏈與市場結構,台東縣長饒慶鈴認為應該透過分散市場、價值鏈升級與市場多元化。

記者高東屏 / 綜合報導

 全球關稅浪潮衝擊供應鏈與市場結構,台東縣長饒慶鈴29日受邀出席《天下城市高峰論壇》,以台東稻米、鳳梨釋迦及鬼頭刀三大產業為例,分享「慢經濟」在地解方。饒慶鈴表示,唯有透過分散市場、價值鏈升級與市場多元化,讓台東在關稅挑戰中穩健前行。

 饒慶鈴指出,池上米20年前即面對市場冒名競爭壓力,2002年遇上台灣加入WTO平價米進口衝擊,池上鄉公所、農會與碾米廠在2003年建立全亞洲第一張稻米產地標章,導入分級制度獎勵優質稻米,之後更以秋收稻穗藝術節等藝文活動,讓「米鄉」品牌從品質延伸至文化加值,成功打造池上米獨特定位。

 饒慶鈴進一步提到,鳳梨釋迦是台東年產值逾13億元重要產業,九成以上銷往中國,早在ECFA紅利消逝前,縣府即提早布局,輔導農友提升良率,積極開拓國內市場。2021年輸陸受阻後,隨即改善包裝廠清潔與作業流程,提高果品品質,之後成功重返中國市場。去年面對陸方要求增加20%關稅,持續努力推動加工廠,延長保存期,提升附加價值,拓展更多元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

 漁業方面,鬼頭刀年收穫量達1200噸,占全國36%,其中七成出口美國。饒慶鈴提出,隨著美國關稅疊加匯率恐達32%,台東加速分散市場至歐洲、東南亞,積極拓展內需,例如將鹽酥鬼頭刀納入校園營養午餐,推動冷鏈與加工廠建設,提升產地即時處理能力,讓漁業價值鏈不再侷限於鮮魚出口。

 饒慶鈴表示,慢經濟代表的是一種治理選擇,不盲目追求速度與規模,從稻米到釋迦、從漁業到觀光,台東在國際浪潮中找到一條屬於地方的競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