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毒雞蛋事件,台中率先啟動查驗、公布盤商與下游名單,看似地方政府動作快,但實際上,台中承受的壓力,恐怕是全台最大。因為一旦公布流向,連動的不是一家蛋行,而是整條供應鏈:從畜牧場、洗選廠、品牌包裝,到超市、早餐店、餐飲小吃,全都牽動民生市場。
只要一個環節出事,其他環節都會被牽連、被檢視、被追責。也因此,台中的查驗是一種「點火」。其他縣市則是被火燒到之前,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畢竟,一旦某縣市宣布查到不合格雞蛋,就得公布品牌、通路、地點,沒有退路。公布之後,消費者恐慌、通路受傷、業者跳腳、輿論開鍘;再拖久一點,還會被酸:你是不是早就知道?為什麼不查?「你是不是怕某些業者?不敢公布?」這就是地方政府的兩難。
但反過來問一句:難道其他縣市真的都「沒有毒雞蛋」嗎?不敢保證。沒有查驗、沒有流向名單、沒有主動抽驗,就沒有數據。沒有數據,不代表沒有問題;只代表「沒有人願意當第一個動的人」。
台中動了。其他縣市看著。而市場上的蛋,仍在每日流通。這才是這場事件最詭異、也最值得反思的地方。食品安全本該是科學與制度,不該變成政治與風向。可是現實裡,人人自危,不敢動;動了的,壓力最大;不動的,最安全。最後受傷的,永遠是買蛋、吃蛋、靠蛋維生的普通人。(作者資深媒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