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 C
Taiwan

曾經專欄:當新聞為宣傳打工 自媒體不容小覷

 在資訊科技尚未普及的年代,新聞報導是一種稀缺資源。30年前,平面媒體當道,社會形成「大小報之分」,而媒體人所受到的待遇,也經常隨著所屬媒體的規模而天差地別。採訪對象看高不看低,大報記者備受禮遇,小報記者常被冷落,所謂「大小眼」的差別待遇,成為當年新聞圈裡無可避免的現實。
 時至今日,雖然報紙閱讀人口大減,平面媒體聲勢不再,但三大報的迷思卻仍深植多數人的心。彷彿只有登上特定報章,資訊才算數。然而,在版面有限、焦點集中於名人緋聞、政治議題的主流媒體中,即便是有價值的藝術、文化、地方產業報導,也往往難以獲得曝光。平面媒體的電子版新聞看似無限空間,但實則門檻依舊,不合口味的題材依然被擋在門外。
 然而,我們正活在一個新聞與宣傳已經密不可分的時代。身為一位藝術創作者,你若能在百度上被查到一篇篇關於你的新聞,哪怕只是由地方媒體或自媒體發表,至少在網路世界裡,你已擁有了「名家」的影子。但若搜尋不到你,即使你努力耕耘再久,也可能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工作者。
 所以,新聞能不能為宣傳打工?答案是肯定的。比起抱著上大報的幻想,不如務實地尋找能與你合作、懂你價值的自媒體或友善平台。這些平台不只可以為你量身打造專訪內容,更重要的是,它們願意服務你,與你共創內容價值,讓你的故事有機會被看見、被記住。
 傳統媒體講究「新聞性」與「話題性」; 自媒體則更懂「故事性」與「個人品牌」。與其苦等大報給你機會,不如讓自媒體幫你打工。不是廉價的打工,而是有眼光、有深度、有策略的合作。
 新聞從來不是單純的事實傳播,它也可以是定位、包裝與影響力的舞台。當我們跳脫傳統新聞的迷思,學會如何在多元媒體生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聲途徑,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故事的主編,也才能真正讓創作被世界聽見。(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衍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