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執政延續民進黨一貫的「抗中保台」路線,提出「四個堅持」、「和平四大支柱」,在對外強化與美日關係的同時,對內卻設下更多兩岸交流的限制,尤其針對赴陸活動的公職、教師與青年,畫出一條又一條紅線。然而,政策設限之際,卻出現一股耐人尋味的現象:兩岸民間交流並未因此停歇,反而更為熱絡,甚至呈現「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逆勢擴張。
今年下半年以來,大陸各地密集舉辦「兩岸青年發展論壇」、「研學營」、「文化創業論壇」、「農村建設觀摩行」等活動,從福建、四川到甘肅,從創業主題到文化尋根,台灣青年與學者參與之踴躍程度,早已超越傳統「親中」組織的動員,轉為更務實、技術型、去政治化的交流型態。許多大學教授親自帶學生赴陸,不再躲躲藏藏,甚至大方分享行程與成果,說明台灣學界與青年的一種「新現實主義」態度:不談立場,只談成長;不問政黨,只問機會。
在這波交流潮,並未出現刻意繞道之舉,反倒是兩岸航線的不正常,迫使多數台灣人「被動轉機」。從桃園轉香港、從高雄經澳門、甚至經由韓國仁川中轉,台灣人仍選擇赴陸參與文化與技術活動,這不是閃避紅線,而是穿越高牆的勇氣。航班受限卻無法阻擋人流的趨勢,顯示交流不僅有市場需求,更有內在動能。
更值得關注的是,一部分赴陸人士已對政府的抗中策略提出質疑。他們認為,若抗中是為守護台灣,那應該展現自信,而非封鎖視野;若台灣制度真有優勢,就該歡迎對岸人民來看見,而不是把大陸人拒之門外。否則,這樣的限制政策,不僅無助於「保台」,反而讓人懷疑「台灣是怕被統戰,還是怕被比較?是怕他人看見我們的好,還是怕我們不夠好?」
的確,交流從來不是脫離現實的妥協,而是展示底氣的方式。當台灣主張自由、民主、多元價值,我們最不該害怕的,正是讓對岸人民親眼看到這一切。歷史證明,真正能改變人心的,不是封鎖與喊話,而是日常的相遇與交流。而這一點,過去的陸生政策、自由行時期,都曾有正面成果。
兩岸的政治緊張無法否認,但在夾縫中的民間交流,卻正以更堅韌與務實的姿態持續前行。這不只是民間的柔性反彈,更是台灣社會的潛在共識,我們不必「親中」,但也不該「拒人」。對岸人民若能來台感受台灣,不是威脅,而是台灣最好的出口。抗中若變成抗人,只會讓我們自己變得狹隘;交流若被扭曲為投降,只會讓未來失去對話的空間。
台灣不能只靠防守來證明存在,而應靠開放來證明價值。若我們真有信心,就不該怕被看見,因為底氣,來自被看見後依然堅定不移。(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