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專欄:國土法上路 遠山農牧地難吸引休閒投資

0
239
國土法上路,遠山農牧地難吸引休閒投資。

 近期房市出現鬆動,不少地主與買方開始關注土地價格是否會連動下滑。與都會區建地不同,農牧用地市場長期受關注的並非財團的資產操作,而是小老百姓的休閒夢想。這塊市場,看似小眾,卻在近年「養生風潮」下愈發受到討論。

  現代人講究養生,渴望「離塵不離城」的生活。許多買方希望在都市邊緣擁有一塊土地,興建小木屋,栽花種菜,打造退休後的第二居所。疫情之後,戶外活動興盛,農牧用地逐漸被視為一種慢活資產,不再只是投資,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國土計畫法強調分區管制,農牧地應回歸農用,限制「假農用、真建設」的亂象。這使得市場一度出現「狼來了效應」,許多人在政策落實前,加快腳步申請露營區或農舍。如今法案延後上路,市場情緒稍稍放鬆,短期交易動能有所支撐,但從長遠來看,管制趨嚴是必然的,土地變更幾乎是財團才玩得起的遊戲,小民則難以再從中獲利。

  靠近都市、交通便利的農牧地仍具吸引力,適合作為第二居所或小規模社區休閒地,即便價格偏高,仍有人願意買單。偏遠山區、開發潛力低的農牧地,流動性明顯下降,缺乏基礎設施,加上國土法若逐步落實,未來更難吸引投資。

  以苗栗為例,區域差異清楚呈現。通霄、苑裡屬於淺山,生活圈加交通便利,距離台中、竹南不遠,具備生活支撐條件,買盤相對活絡,常被視為退休養生地或休閒社區的潛力點。三義,整體地價不低,部分核心區域因觀光發展成熟,加上鍾東錦縣長鼓勵知名品牌及藝術家插旗進駐,其帶動價格甚至高於通霄、苑裡;但若往山區腹地延伸,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足,加上國土法限制,流動性明顯下滑,呈現「觀光區段熱、偏遠腹地冷」的分化現象。

  整體而言,農牧地市場短期仍有支撐,但逐漸呈現「都市近郊可交易、偏遠山區乏人問津」的格局。長期來看,國土法實施、人口結構變化及利率環境,將使農牧地回歸本質,不再是炒作工具,而是一種慢活的奢侈品。(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