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專欄:當政治凌駕產業,受害的永遠是拼死拚活的台灣企業

0
109
當政治凌駕產業,受害的永遠是拼死拚活的台灣企業。

 中美關稅戰不僅是兩強對抗,更像是一場外溢效應的海嘯,連沒有直接出口美國的台灣廠商,也被波及其中。一名風扇製造商直言,他的產品雖未銷美,但中國因遭受美國高關稅打擊,被迫削價傾銷,市場秩序一片混亂。他感嘆,我們也深受其害。
 對許多台灣企業而言,他們看到中國能藉著國家力量,迅速整合產業與外交,在關稅博弈中為自己爭取生存空間;回頭看台灣,他們看到政府僅止於派行政院副院長帶隊赴美談判。許多企業家心中浮現一個更直接的問題,既然被稱為AI教父的黃仁勳能直達白宮,為什麼賴清德不透過他來替台灣發聲?
 黃仁勳在美國政商界的地位眾所周知。他是AI浪潮的推手,也是美中科技戰的關鍵人物。他來自台南,與張忠謀關係深厚,幾乎每次返台都會與這位台積電創辦人見面。他不只是產業領袖,更是美國政界願意傾聽的對象。這樣的人物,對於渴望突破困境的台灣而言,無疑是最重要的民間外交資源。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賴清德上任後,從未公開與黃仁勳同台。兩人不是錯身而過,就是派副手代勞。產業界看在眼裡,難免惋惜。有人更直言,這不只是時間排不開,而是政治判斷。因為賴清德標榜「抗中」路線,而黃仁勳卻頻繁訪中,維繫他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對賴政府而言,若公開接見黃仁勳,恐怕會被解讀成與一位「兩岸兩面下注」的企業家走得太近,進而削弱其政治立場。於是,最具影響力的產業通道,竟被政治考量給封印了。
 這正是企業界最大的失望,當他們在市場裡與中國的低價傾銷拚得焦頭爛額,他們期待的是政府能靈活務實,善用一切可用的國際資源,哪怕是透過企業家、民間力量,去爭取一點喘息的空間。但政府選擇了保守與自我設限,把原本可能的助力視為風險,把外交上的機會變成了顧忌。
因此,企業界的怨言不是單純針對一次談判,而是累積的失落。他們認為,不該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陸對抗。更不解的是,當大陸用盡方法維護市場。他們看到黃仁勳能在白宮直言。他們也看到賴清德始終不願跨出那一步。對照這些,不禁讓他們感到嘆息。(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