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專欄:中山醫美致死案交保從100萬降至20萬,看司法與醫療雙重失靈

0
201

 一名50歲簡姓前調查官,走進台北市中山區的「安和美醫美外科」診所,接受一場標榜「陰莖增大」的手術,卻沒能活著走出來。這場原本只是消費醫療的選擇,最後竟成了奪命陷阱。

  負責手術的醫師丁斌煌,被檢方以過失致死罪嫌聲押,先開出100萬元交保,未料醫師竟然籌不出款項。短短四小時內,保金從100萬降至50萬,再降至20萬,他才辦保離開。這樣的戲劇化過程,不僅讓社會譁然,更直擊人們心中的一個疑問,在台灣,人命究竟值多少?

  檢察官確實有裁量權,會依案件性質、逃亡風險、財力背景決定金額。然而,從100萬一路降到20萬,過程過於隨意,讓「自由心證」看起來更像「隨便心證」。一條人命的重量,卻在四小時內先5折、最後2折,難怪民眾會直呼司法失去公信力。

  在台灣,醫美廣告鋪天蓋地,動輒收費數十萬,卻往往游走在醫療風險與規範邊緣。這次手術費用高達40萬,醫師卻連100萬交保金都拿不出來,這種反差耐人尋味。對病人,他們能毫不猶豫收錢;對法律,卻哭窮避責,社會觀感怎會不憤怒?

  貪污、洗錢案件動輒數百萬、上千萬交保;但在醫療事故奪走性命時,卻只剩下20萬的代價。這不僅是數字的荒謬,更是價值的倒置。對死者家屬而言,這筆金額甚至連葬禮費用都未必能涵蓋。

  這起事件不是單一醫療悲劇,而是司法與醫療雙重失靈的縮影。當人命的價值被保金折價,醫美手術能輕易奪命卻僅受事後追究,社會該問的是醫師為何湊不出錢?而是我們的制度是否早已把人命看得比錢還輕?(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