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被譽為「護國神山」,不僅是因為它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地位,更因它成了台灣最重要的戰略資產。美國近年積極推動「晶片四方聯盟」、邀請台積電赴美設廠,如今若再進一步以入股方式深度綁定,對台灣而言究竟是福是禍?
以正面來談,若美國直接入股台積電,等於將台灣的產業利益與美國綁在一起。這使得台海一旦有事,美國將不只是「盟友」,而是「直接的利害股東」。這種深度利益綁定,或能提高美國在軍事與外交上的保護力度。另外美國資本與產業鏈資源進駐,有助台積電持續擴展全球版圖,強化研發能量。對股東與台灣經濟而言,短期內或可帶來正向刺激。美國若公開投資台積電,也等於向世界宣示「台積電是全球戰略資產」。這種地位的提升,能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獲得更多間接的政治關注。
就負面影響,台積電留在台灣,才是全世界需要台灣的關鍵。如果美國透過入股掌握主導權,再加上本土建廠分散風險,台灣的戰略價值恐將下降,甚至失去「晶片護身符」。一旦美國成為大股東,台積電的重要決策(如產能分配、技術落地、對中國市場的政策)都可能傾向美國利益,而非台灣本土的最大利益。台灣的產業自主性勢必受影響。此外,北京將此視為美國「將台灣產業綁上戰車」的舉動,可能加劇兩岸緊張。對中國而言,這不只是經濟競爭,而是地緣政治挑釁,增加灰色衝突甚至軍事冒險的風險。
美國入股台積電是一把雙面刃。如果比例有限,僅屬於象徵性持股,台灣的安全感或許會增加。如果演變為主導權掌握在美方手裡,則可能掏空台灣戰略籌碼,讓台積電變成「美國資產」,而非「台灣護國神山」。
台灣應該思考的,不只是「讓不讓美國入股」,而是如何維持台積電作為台灣核心籌碼的價值。唯有確保技術、人才與產能根基仍牢牢立足於台灣,才能在中美角力中維持必要的戰略空間。(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