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金旺/台中報導
台中新光三越中港店氣爆至今,營運停擺逾半年,若以單日營收損失估達新台幣7千萬元,累計總損失恐上看百億元。新光突如其來的「斷點」,不僅重創百貨業版圖,也讓緊鄰的大遠百在這段時間內,出現「先跌後補」的客源曲線。
氣爆發生後的首週,雖一度有部分消費者因失去購物選擇而湧向大遠百,但整體氛圍仍籠罩陰影。由於事故現場封鎖、人心惶惶,甚至連大遠百館內知名餐廳候位人潮都不到以往的一半,停車場也顯得冷清。有業者分析,這是一種「鄰避效應」,即便災難不在大遠百,但鄰近區域一併受到消費者避險心理影響。
隨著新聞效應減弱、封鎖解除,部分原屬於新光的消費需求,逐漸回補到大遠百。遠百營運團隊也藉由主打 IP、男裝、運動休閒與超市等品類,使上半年業績仍維持逆勢小幅成長。雖然無法完全取代新光的量體,但至少在中期階段,大遠百展現出一定承接力道。
業界普遍認為,新光三越能否如期在9月27日,或者10月份重新開幕,是觀察台中七期百貨商圈能否恢復熱度的關鍵。若復業一再延宕,商圈恐持續冷清,消費者外移習慣一旦成形,將對未來人流與營收造成長期挑戰。反之,若新光順利復業,台中兩大百貨才有望重啟競合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