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班存廢爭議 教育界:規劃合理訓練時段,建立多元升學與出路

0
65
圖取自明德高中體育班訓練情形。

 記者陳金旺/台中報導
 體育班存廢爭議持續引發討論,教育界人士指出,廢掉體育班無助於改善學生學業或解決訓練與課程衝突,反而可能使現行制度更加混亂。未來政策重點應放在確保基本學科不被犧牲、規劃合理訓練時段,以及建立多元升學與出路。
 首先,體育班學生的學業基礎往往在入班前就不算理想,體育班並不是「把好學生拉去運動」,而是提供一條適性發展的途徑。即使在普通班,許多運動健將因為長時間密集訓練,同樣顧不上課業,因此關鍵並非「有無體育班」,而是如何妥善安排學業與訓練的平衡。
 在課程規劃上,不論體育班或普通班運動員,正課都不能長期被比賽或訓練取代。多數訓練安排在早自習、課後或彈性課程時段,避免影響基本學科。同時,體育班屬於選擇性制度,並非強迫,若學生或家長擔心升學受限,可以選擇不進入體育班。
 教育界人士也提醒,國際間的作法各有不同。美國沒有中小學體育班,但校隊制度完整,學生白天上普通課,清晨或課後集中訓練,再透過比賽與獎學金進入大學 NCAA 系統;歐洲如德國、法國則設有「體育專業學校」,半天學業、半天訓練,學科水準也不會放掉;日本則有「體育科」或「強豪校」,與台灣的體育班制度相似。由此可見,台灣體育班更接近日式模式,而非美式「社團+獎學金」路線。
 至於「體育班佔資源」的批評,他們則反駁,體育班的存在就像大學設有體育系、音樂系、美術系,有所爭議嗎?是屬於多元教育的一環,不應視為資源浪費。真正需要檢討的是資源分配比例,以及如何兼顧教育公平,而不是單純廢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