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C
Taiwan

曾經專欄:非洲豬瘟,誰在賣、提供廚餘?誰來把關?

 梧棲傳出非洲豬瘟疫情,農委會、環保單位與地方政府都忙著滅火。但真正的火源,也許不在養豬場,而是誰在賣、提供「廚餘」。

 根據報導,梧棲這處養豬埸陳姓豬農為了節省飼料成本,向餐飲業者「買」廚餘當飼料。依照法規,餐廚廢棄物是「事業廢棄物」,餐飲業必須花錢委託合格清運處理,而不是把它當商品賣。這一買一賣,看似私下交易,其實是明目張膽的防疫漏洞。

 根據廢棄物清理法,家戶產生的廚餘若涉及「販賣」,必須符合特定條件,例如,若廚餘作為「飼料」或「堆肥」用途,需經過適當處理(如高溫蒸煮、發酵等),並符合環保署及農委會(現為農業部)的相關標準。未經處理的廚餘直接販賣給他人(例如養豬戶)是違法的,因可能引發疾病傳播(如非洲豬瘟)與環境污染。

 台灣歷經口蹄疫20年才脫離疫區,如今非洲豬瘟又在邊境徘徊。所有防疫努力,卻可能輸給一桶沒經高溫處理的廚餘。非洲豬瘟病毒在冷藏環境下可存活數月,一旦透過廚餘進入養豬場,豬隻感染、屠宰、運送,整條肉品鏈就成了防疫破口。

 問題是,這樣的黑市交易真有那麼隱密嗎?事實上,不少餐飲業者早就心知肚明,清運要錢,賣掉能省事又賺點。一桶桶廚餘被貼上「環保再利用」的假標籤,流進鄉間的養豬場;地方公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沒出事,就算了。

 我們該問的不只是「誰感染了豬」,而是「誰在販售風險」。如果廚餘可以隨意流通、防檢系統形同虛設,那非洲豬瘟不是傳染病,而是制度病。

 台灣的防疫牆不該倒在一桶廚餘上。從中央到地方,該做的不只是圍堵,更要重新檢討廚餘再利用制度的監管與追蹤機制。否則今天是梧棲,明天可能就是雲林、彰化、嘉義。

 一桶廚餘,值不了幾塊錢,但若防線崩塌,代價是整個養豬產業。賣廚餘?其實也在賣台灣。(作者資深媒體人)

衍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