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專欄:京華城案再起波瀾 柯文哲的再押風險與司法信任危機

0
359

 京華城案風雲再起。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市議員應曉薇日前獲台北地院裁定高額交保,並配戴電子腳鐐、限制出境出海,同時不得與同案被告、證人接觸。然而,檢方抗告指柯交保後即接觸關鍵證人,違反交保條件。台灣高等法院遂又撤銷原裁定,發回更裁。

  羈押與否的核心條件之一,就是「是否有串證之虞」。檢方指控柯交保後仍與「KP競選小物」證人接觸,這一點對法官而言,幾乎不可能視而不見。若法院認為交保無法防止串證,再度裁定羈押禁見的可能性相當高。同時也可能出現三種狀況。

 1.再度羈押:司法邏輯上最嚴謹的選擇。若證人接觸事證明確,法官為保全程序完整,重押柯文哲幾乎是順理成章。

 2. 加重交保條件:若考量案件高度政治敏感,法院也可能折衷處理,例如調高交保金額、擴大電子監控、明確禁止接觸名單。

 3. 維持交保:但機率最低。除非檢方舉證仍被認為不足,否則社會輿論壓力將使法院難以輕易放人。

  柯文哲批評賴清德「讓台灣四分五裂」,直指司法是政治打壓工具。總統府則反擊這是「不符事實的抹黑」。在這場攻防裡,司法程序本該獨立,但卻難逃政治陰影。若柯再次入押,支持者將視為「遭政治迫害」的鐵證,反對者則會認為司法終於硬起來。結果不論如何,都會加深台灣政治光譜的對立。

  京華城案不僅是一宗貪瀆案,更是一次司法公信力的試煉。羈押與否,社會輿論都已預設立場。司法若不能展現透明與一致,將讓政治操作司法的質疑繼續發酵。柯文哲的政治生命,不會只因羈押與否而斷送,反而可能因「被打壓」而凝聚基本盤;但台灣社會的分裂,卻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放押、再押之間,被推得更深。(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