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C
Taiwan

花蓮災區住家內垃圾與清淤執行率逾8成 總協調官季連成:志工需求不間斷

記者張向北 / 綜合報導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2日召開第16次工作會報後記者會,由總協調官行政院季連成政務委員說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最新救災進度。2日共動員中央及各地方消防單位、替代役、海巡署及國軍特戰執行搜索救援任務及復原清淤,動員343人、52部車輛、11臺無人機、3艘船艇持續救援,統計死亡人數18人、失聯人數6人、救出人數717人、受傷156人。(註:人數統計截至2日下午1時,將持續更新數據並對外說明)

 在災後復原進度方面,季連成表示,經過將近10日復原工作,目前災區7村落責任區的居民屋內垃圾與淤泥清除執行率整體平均達88.14%,包括:大安村80%、大華村90%、大平村90%、大馬村85%、大同村87%、東富村90%、北富村95%;在道路清淤部分執行率達30%,已責成白天由環境部負責,夜間由軍方接手,淤泥及廢棄物將會逐漸減少。

 季連成表示,堰塞湖目前狀況為穩定溢流,如要解除紅色警戒須達成三項條件:第一,評估堰塞湖溢流流量是否達到危險程度;第二,確認馬太鞍溪光復鄉河堤的鞏固情形;第三,河流流量能利用馬太鞍溪河床浚深深度順利下流。在紅色警戒尚未解除之前,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與花蓮縣災害應變中心將持續開設;同時,居民警報方式也提升為運用防空警報系統,提醒居民後續疏散撤離行動。

 有關災民收容情形,季總協調官表示,衛生福利部目前有2處收容中心共安置231人,原住民族委員會有3處收容中心共安置56人,旅宿業者收容327人,政府並補助每人每日2,000元。另針對軍方所評估之89戶嚴重埋沒無法立即清理的住宅,接近光復市區部分將持續進行人工清淤。後續安置將由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研擬三個方向:短期持續協助災民運用租金補貼或尋找旅宿安置,也已同步啟動現地調查評估作業;中期將展開家戶意願調查與中繼屋設置評估作業,待民眾需求確認後,隨即啟動中繼屋的設置;長期針對佛祖街及中正路一段末大面積農田淹沒區域,跨部會就土地改良與公共設施改善進行研議。此外,原民部落的收容有三項原則:第一,尊重族人意願,若族人不願分開則採集體方式安置;第二,捐贈給原民的物資皆屬原民部落,由原民全權處理,政府不予干涉;第三,將規劃未來長期居住環境。

 針對堤防修復進度,季總協調官表示,目前第一階段土堤共需修復2860公尺,已完成1,300公尺,完成率45%。另馬太鞍溪橋的重建正日夜趕工,10月15日前完成簡單通行便道,明(2026)年1月將完成車輛可通行的鋼便橋。至於學校復原進度,季總協調官指出,光復商工與光復國中復原執行率為30%,預計復課時間為10月7日,先以視訊方式上課,至10月13日恢復實體課程。

 季連成強調,災區對志工的需求從未停止,有關外界傳言「不需要志工或志工不夠專業」並非如此,只要有熱心且具備體力的民眾都能加入志工行列,特別是道路清淤及垃圾清理,更需要志工投入協助,政府也會確保志工所需飲食與資源供應無虞;對於參與救災的重機械業者,其油料也由政府支應,並適時協助安排住宿。

 針對堰塞湖觀測情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張岱副署長說明,截至2日上午,堰塞湖水位為1,020公尺,較昨(1)日下降0.3公尺,湖面面積約12.6公頃,蓄水量為580萬公噸,較昨日減少5萬公噸,目前壩體持續下刷,蓄水量亦逐日減少。自壩頂溢流後至今,水位已下降118.7公尺,蓄水量約為原滿水位的6.4%,較昨日6.8%減少0.4個百分點,水流趨緩。另為提早預警,林保署配合陽明交大專家透過光復林道16K苗圃每小時雨量紀錄,加以無人機定期拍攝,觀測堰塞湖變化,依預估水量、堤防加固狀況以及河道疏塞情形,綜合判斷是否解除紅色警戒;如24小時累積雨量達100釐米或發生規模5弱地震,則規劃發布紅色警戒及海嘯警報,啟動強制疏散避難,確保民眾安全。

衍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