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C
Taiwan

曾經專欄:兩岸文化交流,回歸專業窗口才是正道

 多年來參與兩岸文化交流,深深體會,文化確實是一劑能化解政治對立的潤滑劑,但也常常在制度與思維裡被稀釋、被消費,甚至被誤用。
 近期有意籌辦一場「龍窯研習」的文化交流活動,嘗試向對岸提出計畫,第一時間得到的回應是「可以呀,找找年輕人來!」這樣的話,赤裸地反映了某些主政者心中沒有文化,只有統戰。所謂的「文化交流」,在他們眼裡,不必有技藝基礎,只要是年輕人,什麼都可以。來了,大家遊走一圈,辦一場簡短沙龍、拍拍照、回去交差。對工藝的精神、對技藝的傳承,似乎可有可無。
 如此的思維是否錯得離譜?難道文化不是一種深層的宣傳力?難道只有「年輕人」才值得投資,才叫統戰文化?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比年齡、不是玩花樣,而是把專業的內容、歷史的厚度、技術的傳承帶出來,彼此學習、彼此敬重,這也才能貼近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非遺足跡。
 藝文工作者,不是村里鄰長,不是觀光團,更不是陪襯角色。我們在做的是一輩子的事業,一門一門工藝的保存與創新。這樣的交流應該由專業團體來規劃與執行,例如陶藝交給陶藝協會,非遺交給非遺協會,工藝由工藝組織主導,讓真正懂得文化的人來承辦,才可能真正「交流」,而非「消耗」。
 文化,不該被當成統戰的道具;文化人,也不該只是交差的工具。我們所期待的,是一種有靈魂、有記憶、有方向的交流。當然,大陸兩岸文化交流並非都是由統戰單位負責承辦。最近將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辦的琼台兩岸非遺保護交流座談,由海口非遺保護與傳承協會承辦,或許會是一個好的開始。(作者資深媒體人也是陶藝家)

衍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