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近月最熱的話題,莫過於統籌分配款「分母公式」出錯事件。這場烏龍不只是立法院的粗心,更是中央與地方、執政與在野,各取所利的最佳縮影。
新版財劃法三讀通過,分母應限本島 19 縣市,卻誤植為 22 縣市,把離島納入,導致分母膨脹,地方平均分配款額度被稀釋。結果全台有約三百多億無法正常分配,部分縣市更是「越修越少」。立法院既然是立法者,就該為條文錯誤公開致歉。
行政院與財政部聲稱曾提出覆議提醒,卻在最終執行前未能徹底把關。若真被「蒙在鼓裡」,顯示行政監督機制形同虛設;若早知有誤卻不修正,更顯得有意放任。無論如何,都難以說服社會。
台中市長盧秀燕號召十四縣市首長召開記者會,喊出「中央要放下屠刀」,爭取應有資源。這場聲勢浩大的抗議,看似為地方發聲,實則也夾雜藍綠對壘、攻防算計。倘若分配款增加的正是自己執政縣市,恐怕少有異議。
這起事件拖延數月,最後的處理方式仍是「立法院自行修法」。但社會的觀感卻已定型。立法院草率、行政院推責、地方首長作秀。全程沒人真正在乎制度設計的公平合理,只在乎自己拿多少。
統籌分配款本應是全國資源共享的機制,如今卻演變成一場笑話。錯誤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錯誤被政治化、責任被稀釋、利益被最大化。當台灣的公共政策一再淪為政治角力,公平與專業終究成了輸家。(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