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初審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正草案,將大眾運輸工具上的「博愛座」改名為「優先席」,意圖去除「道德審判」的氛圍,改以保障身心障礙與弱勢群體使用空間的基本權益。這項象徵性變革,受到社會正面回應,但也不禁引人深思,當標語改了,習慣與心態是否也跟著走上正軌?
近年來,關於讓座的爭議幾乎成為網路上的固定劇碼。有人拍下年輕人坐在博愛座未讓座,被公審羞辱;也有人表面年輕,實則隱疾纏身,卻得承受陌生目光的道德審問。如今名稱更換為「優先席」,固然能在語義上減低「道德綁架」與「公審文化」,但若社會對於彼此處境的理解與信任依然薄弱,那麼爭議也只是換個標籤繼續上演。
「優先席」的設置,理應是出於對特定需求者的保障,而非強迫他人讓座的道德審判工具。若制度設計的善意,最終淪為相互拍照與指責的工具,那麼不只是設計失效,更是道德錯位。這正說明了,真正的解方,不在於改名,也不在於規定讓座的次序,而是回歸每個人內心的「道德心證」。
那是一種對自身處境的誠實判斷,也是對他人不明疾苦的體諒與理解。你是否真的需要這個座位?你是否可以主動釋出一點空間?我們若能在內心誠實地回答這些問題,便不再需要憑藉監視、羞辱與公審來維護秩序。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道德心證,應當與「德」與「道」連結。不是表面做給人看,而是出於對公共福祉的自覺;不是懼於責難才讓,而是知其可讓而樂於讓。
語言能改變社會,但語言不能取代思考。「優先席」不是結束爭議的終點,而是開啟公共倫理轉型的起點。唯有讓「德」重新與人心相連,「道」不再只是名義規範,而是誠實行動的依歸,這個社會才能真正從爭吵中走向共生。讓與不讓之間,其實藏著的是我們是否誠實地看待自己,也溫柔地理解他人。道德心證,才是走出爭議的唯一道路。(資深媒體人陳金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