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C
Taiwan

曾經專欄:《不可能啦》花蓮溢流背後的行政盲點

  花蓮山區溢流事件,許多人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早就知道積水,為何沒有事前引流?官方回應則大多集中在地形險惡、雨量超標、難以預測。這些理由聽來合理,卻也反映了台灣災害治理的一個老問題:「不可能啦」。

  台灣河川與山壁,常年累月與豪雨、颱風共存。許多官員、居民都習慣用「以前也撐過來」來安慰自己。久而久之,這種慣性經驗麻痺了危機意識,使得即便監測數據顯示水位異常,還是容易被一句「不可能啦」給打發。

  提前引流需要工程規劃、動員重機、人力與經費。如果一個月前就要大動作進場,成本龐大,萬一事後證明水並沒有溢,就會被質疑浪費公帑。與其冒著做了反被罵的風險,不如選擇什麼都不做,事後再說是天災不可抗。

  台灣行政體系裡,不要做錯往往比勇於先做更重要。假如事前引流失敗,衝擊下游村落,責任歸屬難以承擔。反之,若放著不處理,等到溢流再救災,最多算是不可抗力。於是,不作為成了最安全的選項。

  堰塞湖與溢流的監測難度高,往往缺乏即時、精密的數據。這給了行政部門一個藉口,既然數據不足,不如不要冒險決策。殊不知,資訊不足本身就是應該積極介入的理由,而非袖手旁觀的藉口。

  這埸溢流,再次提醒我們,「不可能啦」不只是口頭禪,而是行政文化的縮影。當不作為比作為更安全,當風險管理被「算政治帳」取代,災害就注定一再重演。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必須讓決策者知道,真正會被追究責任的,不是做了卻沒必要,而是明知有危險卻什麼都不做。(作者資深媒體人)

衍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