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講求效率、時效與回應的時代,「發訊息」本應是最基本的人際連結方式,但許多人卻活在一種奇妙的資訊真空裡。不是沒有網路,也不是沒有手機,而是他們選擇不讀訊息。
講的不是長輩圖、灌爆群組的人,而是指日常工作中,明明一條清楚的LINE訊息就能完成協調或確認,但對某些人來說,訊息就像空氣一樣,總能視而不見、不讀也不回。
不是你不重要,而是你讓自己變得可有可無。例如活動前,總有人習慣說「沒看到耶」「我沒注意看LINE」「你可以再打給我嗎?」乍聽之下無傷大雅,久了卻是團隊運作最大的沙石。
一場好的行動需要節奏,而節奏需要回應來對拍。你不讀訊息,就像樂團裡遲遲不進場的鼓手,別人都在等你一個拍點,久了,大家只好往前走,把你晾在原地。
更糟的是,那些總「剛好沒看到」的人,也總是「剛好錯過」了表達、參與。時間久了,他們在召集人的心中,自然會劃入「黑名單」。不是針對誰,而是基於效率考量。因為群體行動,不容許持續掉鍊子的節點。
訊息不只是通知,是責任的傳遞。有人說「我不愛看訊息,我喜歡當面溝通。」那請問,現代人哪有事事都能當面講?當面說的話沒記錄,時間配不上,距離到不了。社群通訊存在的本意,是為了彌補「不能面對面時的交流空窗」,不是要你喜歡,是你要能負責任地使用。
你可以不愛,但不能不理。訊息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種合作意圖的傳遞。當你選擇不讀,實際上就是在冷處理他人的熱情、責任與信任。久而久之,你不只是沒看到機會,更是失去別人找你的那份「主動性」。
不讀訊息的代價是,被邊緣化與失去話語權。當一個人總是缺席於群體的訊息頻道中,他不只慢慢脫隊,也在團隊記憶中被淡化。他可能覺得「我安靜點沒差」,但團隊會默默記住「他從來不回」,最後連吼一聲問他要不要參加,都會被跳過。
你若無法即時接住別人丟來的球,久了,別人也不會再傳球給你。給召集人的提醒「別再補位那些故意缺席的人。很多主事者一開始都很有耐性,總會貼心提醒沒讀訊息的人。但請記得,你越補位,他越不在意。」
召集人不是保母,也不是個人助理,更不是隨時開啟的電腦AI。每次為這些人重發訊息、轉述內容,就是在消耗自己,也在懲罰那些早早讀完訊息、即時回應的成員。(資深媒體人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