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C
Taiwan

曾經專欄:一埸政治鬧劇 普發無下文,敗家執政者最行

 我們從不否定制度的必要性。制度是民主社會運作的骨架,是為了讓權力受到節制、讓公共資源的運用有所依據。然而,當制度不再是為人民設計,而是被少數人挪用為情緒動員、政治鬥爭的工具──它不但喪失正當性,更成為破壞公共信任的利器。

  以「罷免制度」為例。這原是為了矯正民意與代議之間可能出現的落差,是民主機制中的保險絲。但在台灣,它卻逐漸走向扭曲與濫用的極端:罷免不再是針對失職失德,而是演變為特定政黨的動員戰場,用來清算異己、試圖逼迫立場不明者表態。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中,一場選舉讓你當選,下一場「報復式罷免」又要你提前下台,社會陷入不斷輪迴的仇恨與對立,代議制幾乎變成任意翻轉的權力遊戲。

  更荒謬的是,這種政治操作耗費的不是政黨資源,而是全民的納稅錢。你以為只是一張選票的事,實際上,一次罷免案估計就花費超過一億元公帑,結果全數遭否決。也就是說,花錢辦了一場場沒有結果的政治鬧劇,最終只是回到立委選舉原點。除了政治情緒的宣洩,毫無建設性可言。

  此時此刻,讓人憤怒的不是罷免案失敗,而是那筆消失在政治鬥爭中的社會資源。本來多少人盼著「普發一萬」能舒緩物價高漲與經濟壓力?結果中央說沒錢、地方喊要審慎、財政部搖頭表示要評估。當人民最需要實質幫助時,政府說拮据;當政黨要玩政治遊戲時,卻能大筆預算說撥就撥,這不是敗家什麼才是敗家?

  民主不是不能有缺口,也容得下暫時的不完美。但我們無法接受「為罷而罷」、動輒上街、製造對立的這種形式主義式民主。民主若成為情緒勒索的工具,制度尊嚴將一點一滴被消耗殆盡,留下的不是參與的熱情,而是政治冷感;不是公民覺醒,而是公共討論的瓦解與退化。

  今天我們真正該問的是:當國家機器耗費巨資進行一次次虛無的政治動作時,誰來為這些浪費負責?當「發錢給人民」被當成天方夜譚,「搞政治操作」卻成了習以為常的正事,這樣的政府到底還有多少公信力可言。(作者資深媒體人)

衍伸閱讀

spot_img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