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C
Taiwan

曾經專欄:是研究還是為了補助?從師大女足抽血事件看學術倫理失序

臺師大女足「一天三次抽血」事件引發社會譁然。一項原本打著「精準運動科學」為名、由國科會補助高達2600餘萬元的研究計畫,如今卻曝露出粗糙設計、倫理瑕疵與濫用資源的嚴重問題,讓人不免誤以為是共產國家才會發生的事。
 究竟這是為了科學研究,還是為了研究補助而設計出來的「假研究」?我們必須從三個面向來審視。
 一、一天三次抽血:研究設計是否合理?根據已公開資料,該研究要求球員連續14天,每天凌晨、午間與晚間各抽一次血,總計超過40次。這樣的高頻率抽血在國際運動科學研究中極為罕見。若目的是觀察代謝或激素波動,其實只需早晚各一次就足夠,頻繁抽血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干擾與風險。沒有公開的實驗設計、樣本分析方法與效益評估,顯示此研究設計本身欠缺科學邏輯與透明性。這不是科學的嚴謹,而是對學生身體與時間的粗暴壓榨。
 二、補助掛帥?研究成為取得資源的手段。該案獲得國科會高額經費、結合多所大學與醫院資源,原應以高標準審查、執行。但計畫主持人團隊未善盡抽血倫理審查,且資料顯示部分學生根本未簽知情同意書,卻被迫配合抽血。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研究,是否只是為了消耗補助?是否只是用人體作為取經費的實驗工具?
 三、不當抽血對運動員可能帶來因反覆穿刺導致瘀青、血管硬化,甚至缺鐵性貧血,影響表現與健康。長時間、高頻率抽血加上學業壓力與恐嚇性話術,易導致焦慮、情緒失調。在運動黃金年齡對身體造成傷害,無異於毀掉一個運動生涯。
 科學不能建立在恐懼與壓迫之上。研究不能只為補助而存在。任何掛著「大數據」、「智慧運動」名義的研究,若沒有合理設計與嚴格倫理,最終不只是學術自毀,更是對人的傷害。此外,國科會與學界也需要深刻檢討補助審查是否淪為形式?倫理機制是否形同虛設?而社會更要關注學術自由,不能凌駕於人權之上。(作者資深媒體人也是出身運動員)

衍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