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關係經歷多次轉折之後,所謂的文化交流,也應與時俱進地檢討其模式與價值。曾幾何時,受邀赴陸進行交流被視為一種榮耀,象徵著專業地位與跨域能力;然而,當「來者不拒」成為對岸的基本策略,內容門檻日益低落,專業人士的價值反而逐漸被稀釋。
問題不在交流變多,而在於標準不見。當人人皆可發言、樣樣都能上台,形式便淪為熱鬧,實質卻空洞。劣弊帶衰良弊,真正有深度、有積累的專家往往難以被凸顯,甚至被邊緣化。而更多的所謂「文化活動」,其真意早被識破,不過是為「統戰而統戰」的舞台表演,交流僅成為手段,專業與文化素養則遭邊緣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對岸因統一戰略目標將交流重心放在「年輕人」,期望以長期滲透達成思想親近。然而實際情況卻與政策構想脫節──年輕人四分五裂、無心也無力配合:1. 有人受到台灣政治論述影響,對兩岸議題天然戒備,視「交流」為「被統」。2. 大學生須上課,非寒暑假期間難以成行,請假參與成為障礙與目標。3. 上班族休假成本高,多選擇自由旅行或出國散心,不願投入高度控管的行程與話語環境。4. 在兩岸情勢緊張與錯誤訊息流傳下,家長對「孩子赴陸交流」存有極大疑慮與不安,尤其賴政府為抗中所投下的法令政策。換言之,交流的設計與對象的現實早已脫節。這樣的操作,不但無法真正拉近彼此距離,反倒可能導致對交流活動的失格而排斥。身為長期參與者,我逐漸調整做法。不是拒絕交流,而是回歸專業本質,得到應有的待遇。這不是計較,而是自我定位的清晰劃界。我不是觀光者,也不是被利用的背景板,而是以知識與內容為核心的文化工作者前往交流,實則對兩岸的融合發展會有一定的幫助。
當然,若是出於市場拓展、參訪學習,那是另當別論,也該用商業邏輯處理。但若名義是文化與學術,卻缺乏基本專業尊重與制度支持,那就是一場對專業的損耗與誤導。
交流不是錯,錯的是動機與執行方式的混亂。格要自己守住,時間也要為自己所用。唯有在誠實面對現實、重建標準的基礎上,兩岸文化交流才可能重獲真正的深度與價值。(資深媒體人陳金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