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屈公病流行不同登革熱 漫長關節痛恢復期影響日常生活

0
314
疾管署呼籲民眾務必清除戶內外積水容器,避免蚊蟲孳生,外出時穿著淺色長袖衣物,並使用防蚊液。

 記者陳金旺/綜合報導
 近期中國廣東省通報多起「屈公病」本地病例,引發民眾關注。不少台灣民眾對此病名感到陌生,甚至誤以為是另一種「登革熱」。專家澄清,屈公病雖與登革熱一樣由斑蚊叮咬傳播、症狀相似,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病毒性疾病,應提高警覺、避免混淆。
 根據疾管署資料,屈公病(Chikungunya)是由屈公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透過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傳播,與登革熱的傳染途徑相同。兩者常在高溫多雨的亞熱帶地區流行,症狀也有部分重疊,包括突發性高燒、皮疹與肌肉痠痛等,因此易被混淆。
 不過,兩者的關鍵差異在於病程與後遺症。登革熱又稱「斷骨熱」,常伴隨嚴重肌肉與骨骼疼痛,嚴重時恐引發登革出血熱或休克症候群,甚至致命。而屈公病則以「關節劇痛」為主要特徵,特別是手腳等小關節,疼痛感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使患者行動困難、步態彎曲,因此民間俗稱「屈著走的病」。
 儘管屈公病致死率低,多數患者可完全康復,但其漫長的關節疼痛恢復期仍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台灣曾在2019年出現境外移入病例,目前仍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須通報與隔離。
 防範屈公病與登革熱的關鍵相同,皆為「防蚊與滅蚊」。疾管署呼籲民眾務必清除戶內外積水容器,避免蚊蟲孳生,外出時穿著淺色長袖衣物,並使用防蚊液。特別前往中國南方、東南亞等疫區旅遊的民眾,應特別注意防蚊措施,以免感染屈公病或登革熱。
 目前,屈公病與登革熱皆無特效藥物,治療以緩解症狀為主,包含退燒、止痛與補充水分。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以利醫師判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