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國古蹟日攜手全台22縣市 文化部邀請民眾沉浸古蹟的魅力

0
344

 記者葉志雲/台中報導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響應歐洲遺產日精神,每年於九月份舉辦全國古蹟日系列活動,今年擘劃三大主軸系列活動,包括9月5、6日在政大公企中心辦理「2025年台灣文化遺產國際論壇:靈動創新.堅韌前行」,9月17日在紀州庵文學森林辦理國定古蹟專刊《停跡坪:16處國定古蹟的文學跨界書寫》新書發表會,9月20、21日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有全國古蹟日主場活動,攜手全台22縣市政府及民間文資單位,帶給民眾滿滿的九月「古蹟月」,一起沉浸體驗台灣各地文化資產的美麗與魅力。

 文化資產局指出,2025年台灣文化遺產國際論壇聚焦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案例,邀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登錄世界遺產的重要諮詢機構—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世界遺產文化景觀及遺產鐵道之國際專家,與台灣文化資產保存之政府機關(構)、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對話交流,讓國際看見台灣珍貴世界遺產普世價值,共同探索文化遺產的永續與韌性力量。

 國定古蹟專刊《停跡坪:16處國定古蹟的文學跨界書寫》之作家各有不同的寫作風格,他們透過實地探訪古蹟,保留身處古蹟現場的地方感,並整合歷史資料,以古蹟空間與歷史為基礎,進行想像、重構與再現,書寫出數篇各自獨立的歷史故事,讓讀者如同身歷其境一般,停駐在古蹟的美好時光。

 文資局指出,今年古蹟日活動主題以「建築遺產」為核心,以「文資有聲.時代共語」的活動構想,融合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強調文化資產不僅可被看見,更可被「聽見」,連結古蹟建築經由人的使用後所產生的具代表聲音,從單一場域的歷史保存,轉向全民文化記憶的聲音共感,以此作為媒介,邀請民眾共同參與文化資產的理解與傳遞。

 文資局表示,古蹟是彌足珍貴,今年歷經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等侵襲,針對文資災損部分,行政院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已經納入「文化資產緊急搶修及修復」項目,文化部積極爭取相關經費,持續協助管理單位擬定緊急處置及修復方案,以加快復原進程,文資局將全力協助各地文資災後復原修復事宜以強化文化資產永續韌性。

 9月20、21日兩日活動現場不僅有串聯全台22縣市共同策展的全國文化資產行動博覽會,更規劃融合傳統元素與現代藝術之展演節目、文資創意市集、匯集文資專家的主題講座與傳藝手作坊,以多元豐富的活動設計,訴說台灣文化資產的珍稀與美麗。更特別錄製Podcast節目「我是一棟建築」,透過來賓對談與聲音的呈現,聽見古蹟在歷史上的故事。

 Podcast節目「我是一棟建築」共錄製六集,邀請兩位將文化歷史說得生動有趣的Podcast主持人Wendy與尚傑分別擔綱節目主持人,每一集都會聚焦一座古蹟,邀請來賓與主持人對談,探討建築遺產的歷史記憶。首集節目邀請到基隆在地文史解說團隊「雞籠卡米諾」創辦人—單彥博,分享基隆白米甕砲臺的故事、歷史與古蹟的聲音。節目現已於Apple Podcast、Spotify與Sound on上線,喜愛歷史或深度旅行的民眾千萬不能錯過訂閱。

 全國古蹟日除了兩日的主題活動外,也更進一步鼓勵全台各地文資場域開放民眾參觀,同時22縣市同步推出豐富多彩的周邊系列活動,活動資訊持續更新中,邀請大家持續關注並一起來體驗,讓整個9月充滿「古蹟月」氛圍,沉浸在文化資產的魅力中。